春潮涌动催人进,课改扬帆正当时。4月10日,洛江区高一化学教研活动在奕聪中学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全区高一化学教师以及奕聪中学化学教研组的全体成员、闽师大的实习生们齐聚一堂参与观摩与研讨。
奕聪中学高一化学老师谈晓云在区级公开课《化学反应的限度》中,通过创新实验和问题链,引导学生理解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谈老师以工业炼铁为情景,介绍炼铁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工业中的重要性,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铁离子与碘离子反应实验,发现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而非完全进行。然后采用“三融合·四进阶”模式,融合理论与实验,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通过情景导入、实验探究、概念建构、平衡建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谈老师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设置问题链,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展现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评课中,与会老师高度认可谈老师课堂的精心设计与专业功底,尤其欣赏其突破教材的创新性。为强化素养导向,建议聚焦三方面优化:
1. 实验开放化: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多路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方案设计、数据对比中自主建构知识,体验真实科研过程。
2. 解释多元化:针对非常规数据,引导学生提出多重假设,通过“现象→假设→论证”链条,培养批判思维,理解科学结论的或然性。
3. 思维可视化:结合思维导图、论证模型等工具,显化推理逻辑(如用流程图梳理变量关系等),提升元认知能力。
区教研员林辉煌老师进行总结,指出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化学反应限度”专项观察量表,从“证据质量”“模型解释力”“技术适切性”等维度实现精准评课。
接着林辉煌老师做题为《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的专题讲座,林老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从智能备课到个性化学习推荐,再到课堂互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次公开课暨智能教学培训活动,不仅展示了洛江区高一化学教研团队在教学创新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洛江区的化学教育将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辑:林辉煌
供稿:杜生枝
初审:叶清香
复审:杜意妹
终审: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