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区 生态强区 生态美区 ——洛江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时间:2021-08-02 16:16 浏览量:1

生态立区  生态强区  生态美区

——洛江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

 近年来,洛江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生态立区”,以智造生态新城区为发展目标,厚植绿水青山本底,调结构、治污染、美生态、建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洛江特色、彰显比较优势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一、坚持生态优先,唱响绿色发展最强音。1)强体系,做好“谋划”篇。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进一步明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工作职责,以列明环保责任清单的方式,划定环保“责任田”,为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提供制度保障。2)强引领,做好“布局”篇。制定《洛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5年)》《洛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洛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20-2030年)》等,通过“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3)强考核,做好“绩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绩效考核范围。区人大和政协常态化开展监督、调研,检察院实行“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生态检察模式,形成多元监督体制。

二、厚植生态优势,念好清新洛江山水经。1)以智慧河长促鱼翔浅底。设各级河长、河道专管员54人,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开发建设“洛江智慧河长”APP,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治水,河道管护不留盲区。以“碧水清源”、“清新水域”为抓手,策划生成饮用水源保护、小流域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等5个大类项目,不断深化水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5亿多元。2)以国土绿化促鸟语花香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全区森林覆盖率64.37%,自然保护区(含保护小区)面积1117.36公顷。建设专职护林员队伍,配备护林员83人常态化开展巡山护林。推进“绿色乡村三年行动”,实施乡村景观片林建设,完成建设示范村(社区)7个。3)以联防联控促蓝天白云。以协同推进VOCsNOx减排为重点,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严格执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扩大禁燃区范围,进一步明确禁止销售、燃用的高污染燃料种类。强化联防联控,及时预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降低轻微污染天气发生机率。

三、发展生态经济,做实转型升级内外功。1)做强做专智能制造。将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提升的主攻方向,定向精准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先企业、优质项目,打造产业高地。洛江区智能装备产业园获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2)做精做特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完成省级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场改造、现代花卉示范区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全区建成蔬菜智能温控大棚15.6万平方米,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个,林下经济面积达3.15万亩,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省市级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3)做优做大生态旅游。突出“名山、名桥、名人”元素,深入挖掘海丝古桥文化、仙公山祈梦文化、陈三五娘传说文化、俞大猷爱国主义文化,将文化基因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建传统内涵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打造“滨海蓝色旅游、洛阳江金色乡村旅游、山地绿色生态旅游”三大旅游带,全力打响“悠游洛江”品牌。

    四、落实生态惠民,打出宜居宜业组合拳。1)突出抓好产城人融合。完善“多规合一”规划管控体系,加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坚持推动城市快速跨路沿江拓展,高标准推进阳江新城建设,推进后埭、新南、塘西等片区城市化改造,实现人口、商业、产业集聚,同步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2) 突出抓好宜居品质提升。推进生态连绵带建设,建成10处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升,分别达43.67%13.74平方米。把生态融入城区改造提升,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22个老旧住宅小区,修复、硬化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路面,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和引导、完善垃圾分类政策法规和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进程。实施“智慧城区”建设,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低碳绿色。完善基础设施,“三纵八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3)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升级。实施“一革命四行动”,抓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67个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新建改造乡镇、农村、旅游公厕40个、三格化粪池 30181户,建成85处整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完成630余栋农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